5月31日晚7時,云岡學學院李海林博士在騰訊會議作了題為《明蒙關系驅動下大同長城的修建》的學術講座。該講座是首屆“云岡文化月”系列學術講座之一,云岡學學院師生聽取了本次講座,講座由劉興利副院長主持。
李海林博士首先從“什么是長城”講起,探討了長城的構成,其次從少數民族與中原漢族角度分析了中國古代歷史上幾乎每個朝代修長城的原因,最后重點講述了大同長城概況及大同長城的修建。大同長城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境內現存東漢、北魏、北齊、明各個朝代長城約493千米?,F今,保存較好的是明長城。有明一代,大同鎮共修建了三道長城及72城堡,構建了比較完整的長城防御體系,有效地阻擋了蒙古部族南下。歷史上長城不僅僅是少數民族與中原漢族的分界線,亦是各民族交流融合的重要通道。今天,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國家的圖騰,深入挖掘長城文化,有助于打造文化戰略高地,增強文化自信。
講座結束,劉興利副院長作最后總結和點評。他指出,這是學院首屆“云岡文化月”系列學術講座的第七場。該講座內容豐富,通俗易懂,使廣大師生對大同長城的深厚歷史內涵及現狀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云岡學學院)